了解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人物,可以从传记入手,好的传记不但记录了行业的发展,还能介绍一些领域里面的高人。张清平所著《林徽因传》是一部很好的传记,书本按照林徽因的成长阶段为章节,一共五章,这里只作两个抒写。
一:关于孩子的成长
正如书中所说,她是著名的建筑学家、是才华横溢的美术家、是作家、是灵魂伴侣…林徽因也算书香门第,其祖父为光绪年间进士,一直在浙江做官,还创办了学堂。其父亲林长民留学日本,回国后创办法政学堂,担任学校校长。按照我们日常的思维: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那么林徽因无疑是当时拥有了不一般的起跑线。家族国学的熏陶,父亲留洋开阔的眼界都为她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了土壤。1911年到1920的中国,动乱与贫弱,而林徽因依然接受到了贵族式的中学教育,几年的成长让她在礼仪举止和谈吐上都拥有不凡的气质。而她16岁的时候,父亲更是带她远游欧洲,而父亲的出发点很明确:一来开阔眼界,二来理解父亲的胸怀与抱负,三来抛开家庭琐碎增加改良社会的见解。
看完这些的时候,我不得不感慨:原来才女的形成真的与平常人不太一样。民间都流传一句话:穷养儿,富养女。她是被富养的,因为她的成长环境和所接受到的教育都是不一般,在英国女子培华中学读书,让她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,这对当下挣扎在四六级考试的学生来说简直不在同一个水平上。而且他父亲带领他远游欧洲,见识各种会议,结识许多作家、考上伦敦的圣玛丽学院上学。这一系列的经历很好的诠释了“富养”,即使单纯的说是用很多钱来养,那也是完全合理的。
有了好的基础,自然所接触的事业也是逐渐拔尖的。大学在美国完成,与其丈夫梁思成一起毕业回国,开始了建筑学这个课程。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个领域,也是得益于林徽因在欧洲时候所见的欧式建筑、天主教堂与中国的建筑风格对比的灵感,而且当时人们并不觉得这些砖瓦木做出来的东西有什么稀奇的,这是一个无人研究的领域,中国古建筑的学问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学科。
二:对建筑领域的锲而不舍
这个时候我也是有疑问过,出身高贵学识富裕的他们怎么会回来中国做这些事情呢,为什么不去国外好的公司稳稳当当工作或者教学,原因在于情怀与匠人精神。当时的中国虽然属于民国时期,但是社会的动荡以及被列强欺负后人们对复兴崛起的情怀,让林徽因两个年轻人投入到了国家建筑行业的学科中来。回过头来看现在,国内的科研与教育从来就没有停止过,越来越多的学校有了建筑学这门课程,人人都能有书本和学习方向去深造和探究。不少人已经学有所成,但是也很多人知难而退中途改行,缺少的是一种匠人精神啊。
当初林徽因梁思成着手研究古建筑的时候,可谓跋山涉水风餐露宿,而且国内条件差,物资与工具极度匮乏,外界环境恶劣,种种困难都没有让这两位年轻人放弃。看完这本传记我才发现,原来小学课本里面介绍的云冈石窟,山西的佛光寺等都是他们两人去测量记录年限的。如果不是他们,估计人们早就拆了那些古建筑,就没有那么多名胜古迹了。
他们的匠人精神除了不畏困难之外,还在于坚守。抗日战争时期,人心惶惶社会动荡不安,他们也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流利失所的平民百姓,一样在逃命,一样要生存。辗转迁移,卖首饰卖家当也没有扔掉几年来野外研究的手稿、图片,遇到新发现的古建筑,一样充满激情去完成考察工作,最终等到新中国成立把几年来的心血完成编著。
看到这里我内心很受震撼,也许我们并不是书香门第,但是对于工作,每个人都是无价可讲的。中国的企业现在也正在秉持“工匠精神”去建立企业文化,我们每一个就职的人都应该拥有兢业态度,精益求精。
梁林二人无疑是当代建筑学的开拓者,新中国成立,林徽因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深化设计,并且出版了许多的文学作品。
“一身诗意千寻瀑,万古人家四月天”书不尽意,写一些与大家分享。
|